“廁所革命”讓民眾用上了衛生的廁所,成為最貼心的精準扶貧。但記者調查發現,中央高度重視并陸續出臺相關方案及措施的農村改廁,在一些地方卻“變了味兒”,出現了半吊子的“尬廁”——沒墻、沒頂,只有個蹲便器。在被新華社點名的山西省婁煩縣,房前屋后、鄉間路邊、山坡溝里,沒有圍墻、沒有頂棚、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隨處可見,成為極其突兀的“風景”。而且浪費不只體現在廁所爛尾,像婁煩縣下轄的鳳凰村,全村常年住在村里的也就20來戶人家,卻修建了八九十個蹲坑,戶均四五個。
廁所常常被視作衡量文明的標志之一,這其實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:一方面,廁所硬件建設和如廁文化,不僅對應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,而且直接關系到公共健康;另一方面,圍繞現代化的廁所文化建設所做的努力,同樣是地方公共治理是否現代、文明的體現。像農村這種歷史欠賬比較多的地區,廁所的硬件建設和發展水平,可能不夠先進,但是如果在農村改廁的過程中,有一套符合地方實際的推動路徑,也能收獲民心。廁所革命,不僅要打破陳舊的農村習俗,也要防范形式主義、面子工程等落后的治理思路。